山师紧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优势学科破解传统产业“绿色密码”

  □ 本报通讯员 昌兵 崔勇
    本 报 记 者 王原

  深秋时节,黄河三角洲数十万亩甜高粱在夕阳的辉映下,犹如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洋溢着收获的气息。十几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的盐碱地,而现在,高效绿色农业正为这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的改变,源于山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盐生植物研究团队。
绿色农业革命
  团队核心成员范海教授告诉记者:“新试验的甜高粱品种含糖量可达20%,比甘蔗的含糖量还要高。通过采用我们研究的盐碱地配套栽培技术,在0.6%的盐碱地上,秸秆亩产量可达7吨,是普通高粱的两倍。以每吨200多元的价格卖给乙醇企业,每亩可获利1000多元。”目前,长安集团已经投入1.5亿元购置发酵设备,准备在当地建立乙醇生产企业。
  由于盐碱地农作物产量极低,以玉米为主要饲料的畜牧业迟迟得不到发展。自从甜高粱得到广泛种植后,当地牲畜有了质优价廉的稳定“口粮”。目前,几个存栏量达万头的奶牛场正在开工建设。甜高粱成了当地的“摇钱树”,付合村村民刘桂顺开心地说:“自从种上了甜高粱,我们家盖了新房、买了汽车,所有借的钱全还清了。”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团队带头人赵可夫教授就联合东营市政府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盐生植物园。团队成功研制的“植物抗盐剂”在全国推广1000多万亩,增长效益达5亿元;“盐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推广215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4.5亿元。2017年,该团队编著的《盐碱地植物栽培技术》成为国内第一部介绍盐碱地栽培技术的专著。
  近年,团队负责人王宝山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海洋“863”重点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成功选育了柽柳、耐盐碱蓬、中亚滨藜等耐盐植物新品种,建立了甜菜、能源草、甘薯等能源作物盐碱地配套栽培技术6项,为黄河三角洲数百万亩盐碱地提供了高科技含量的种植资源。
  不久前,山东师大与中科院上海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合作成立山东师范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院。研究院正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多种农作物、蔬菜、花卉、林木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品种改良研究与成果转化。
  “学校紧密对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以传统优势学科为依托,以提升服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能力为突破口,注重优化学科布局,培育创新实验平台,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科技开发力度,着力在现代高效农业、绿色化工、文化创意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贡献山师力量。”校党委书记商志晓说。
植入绿色基因
  将鱼放入疑似受到污染的水体当中,检测系统就能够根据鱼的行为变化和系统大数据,分析出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成分和毒性大小,同时能够根据水的流量判断出污染源的大体位置。“一家电镀厂借下雨偷排污水,导致水源地镉含量严重超标,我们研制的系统第一时间就进行了报警,为环保部门及时查处排污企业提供了重要依据。”该项目负责人、山东师大环境生态研究院任宗明教授说。目前,该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山东省水源水质预警中,成为水污染防护的“绿色卫士”。
  2018年5月,学校印发《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行动方案(2018-2022年)》,校内研究院研发、科技型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和强化突出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相结合的评价导向逐步形成。
  山东师大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化工产业披上了“绿色保护衣”。走进该研究中心下属的实验厂,一条年产300吨的“新型织物整理剂中间体KAA”生产线让人眼前一亮。该产品通过反应溶剂、原料的闭路循环,实现了废物零排放,实验厂也成为国内该产品的唯一供应商。作为国内最早的聚醚生产企业,实验厂转型环保产品生产后,5年来销售收入近4000万元,帮助国内企业摆脱了该产品依赖日本进口的局面。
  今年8月,该中心依托学校化学学科成果研制的VOCs远程在线监测系统,成功落户济南市长清区创新大厦。该产品实现了对大气污染的针对性监测和分析,为化工行业戴上了“紧箍咒”,填补了山东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打造绿色文化
  来到德州开发区开健社区,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居民小区的1、2、3单元楼被重新命名为和合居、仁爱居、孝悌居;闵损芦衣、泰伯采药、季札挂剑等经典故事与孝、忠、礼、义等古代八德相对照,被喷印成展板悬挂在楼道内……
  这些文化创意源自山东师大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仝晰纲教授领衔的文创团队。该团队整合学校历史、文学、设计等专业致力于“美丽乡村”建设,助力山东省10余个乡镇社区打造出独有的文化品牌,“文化定制”在研究院成为一种现象。“文化研究工作者既要注重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更要让中华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家庭,让百姓看得到、摸得着,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做出自己的努力。”研究院院长江林昌教授说。
  山东师大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等9个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大力扶持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人地协调与绿色发展等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人文学科成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齐鲁文化研究院以此为契机,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端文化品牌“智造”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立即打开 权威 价值 品质 第一时间阅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