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鸟瞰齐鲁大地,泰山嵯峨,黄河入海。山河壮美的齐鲁大地,亿万年来用无私的胸怀哺育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子民,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动静的诗画中,一条绿色长廊如长虹贯日般横跨在胶东半岛,将甘甜的黄河水输送到胶东人民的心田,这就是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引黄济青工程。
  
  引黄济青工程的由来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海滨旅游胜地,经济总量、人均GDP指标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山东省首位。受自然和地理条件限制,青岛属水资源短缺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1%。回顾上世纪80年代,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青岛市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导致海水入侵,水生态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形势非常非常严峻。
  面对青岛市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为彻底扭转青岛地区水资源短缺困局,决策者的目光投向黄河。
  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将黄河水引到青岛,从根本上解决青岛水危机,逐渐进入党和政府的决策层面,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由此诞生了。
  漫漫长夜、漫漫路。从工程的酝酿、论证、设计,到批复立项、动工实施,上至国务院,下至地方政府,各级领导、有关方面专家、相关科研设计勘测人员,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熬过了多少个日夜,足迹踏遍胶东地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科学规划,精准勘测,精心设计,充分分析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满足技术、经济、资源、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分析工程实施具有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对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影响,分析给水区和受水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解决减少输水损失、处理引黄泥沙、防止水质污染、防止输水渠道两侧及棘洪滩水库周围土壤盐碱化等一系列问题,一张张蓝图应运而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985年10月国家计委批复《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设计任务书》,青岛市彻底解决水源短缺问题有了明确答案,它是“七五”期间山东省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国继引栾济津后第二项跨流域调水工程。
  1986年4月1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青岛市境内桃源河改道的爆破声,打响了引黄济青跨流域调水工程建设的第一炮。部队官兵、水电部、铁道部、山东省工程局以及从黄河到青岛沿线的广大干部群众齐聚工程建设第一线,推土机、自卸载重机的轰鸣声,各参建单位的宣传鼓动声,人民群众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轰轰烈烈,响彻云霄。
  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正在复苏,机械化设备不足,工程建设的主力军是人民群众。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响应政府号召,无私奉献。在工程建设现场,广大人民群众锨掘镐刨、肩挑人抬、马拉车推,一寸土一车载,边开挖边堆积,昼夜奋战,周而复始,渠渐深坝渐高。
  现在的年轻人是想象不到当时的震撼场面的。天刚亮从四面八方齐聚会战第一线的建设者,一直奋战到太阳西落,气灯、马蹄灯高灯悬挂。
  经过广大建设者历经三年的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沉沙池、水库、泵站、倒虹吸、渡槽、输水明渠相继建成,全省人民、青岛人民期盼已久的时刻即将到来。
  1989年11月25日,必将载入山东水利史册,也是引黄济青工程全体建设者、参与者值得铭记的日子。
  随着工程建设指挥部的一声令下,滚滚黄河水自滨州博兴打渔张引黄闸喷流直下,经渠首沉沙池沉淀后,沿着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渠道,穿倒虹、跨渡槽、越泵站,经过252公里长途跋涉后到青岛棘洪滩泵站,源源不断注入棘洪滩水库,流入青岛市区的千家万户、厂矿企业,青岛人民喝上了黄河水、厂矿企业用上了黄河水,青岛市水资源短缺的困难解决了,制约青岛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打破了,青岛市无客水的局面成为历史。
  工程建设快、质量好、投资省、施工安全,受到国务院、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好评。工程总体设计获水利部优秀设计一等奖、输水及沉沙设计研究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建业容易守业难,难就难在管理难。
  打造一支能战能胜的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水平,发挥和完善工程主体功能,保障青岛市用水需求,要完成这项任务,成为摆在引黄济青工程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泰戈尔有句至理名言: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引黄济青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为了克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管理运行经验欠缺、规章制度建设空白等问题,切实管理好、运行好、维护好引黄济青工程,他们远赴美国、巴西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聘请省内泵站运行专家代运行,提出“全天候、全方位、全员上岗”的管理思路,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培育出“爱岗敬业,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争先;无私兴业,造福人民”引黄济青精神,依托省政府制定的“一个布告,两个办法”,研究制定了《调度运行管理办法》《调水供水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等50余项规章制度。坚持走“科学发展,调水为民”的发展路子,在保证引黄济青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行《北方明渠冬季冰盖下输水可行性研究》《远距离调水工程渠道输水控制数字仿真决策系统技术研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水系联通模式与合理布局研究》等多项研究并获得科技成果,其中《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水系联通模式与合理布局研究》2017年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引黄济青工程被誉为“黄金之渠”“绿色长廊”的称号。
  
  黄河之水润青岛
  自1989年建成通水以来,源源不断的黄河水从初期的年供水几百万立方米到几千万立方米再到目前的几亿立方米;棘洪滩水库向青岛市供给黄河水从建成初期的日供水十几万、几十万立方米到目前的上百万立方米。30年来,在引黄济青人的执著努力下,累计向青岛市区及其西部地区供水44亿余立方米,特别是2015年以来,胶东地区遭遇持续严重干旱,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供水2.74亿立方米、4.8亿立方米、5.3亿立方米、3.94亿立方米,有效地保障了青岛市用水需求。引黄济青工程为青岛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引黄济青不断探索和实践,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现代化治水理念,坚持科学管理,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工程体系、规范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稳定发展和科学优化的水资源供水保障体系、优质安全的水质保护体系、自主创新的科技创新体系、快捷畅通的信息网络体系等体系,确保工程和供水安全,确保青岛市及胶东半岛的用水需求。
  引黄济青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磨难和辉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跋涉与奋斗,新时代的新理念和新气象,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都在引黄济青工程上留下印记。
  引黄济青工程新的一页即将翻开。
  步入新的历史征程,乘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引黄济青工程改造提升、水系生态建设、水质保护、通信自动化建设正在全面铺开。引黄济青人将以保障胶东地区用水安全为己任,统筹做好工程建设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等各项工作,为青岛和胶东半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
  供 稿:徐茂岭 仇志峰
  照片提供:刘 浩
  联系方式:
  邮箱:sdslxc@shandong.cn
  电话:0531—66572192

立即打开 权威 价值 品质 第一时间阅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