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利益藩篱,实现能上能下,中国重汽人事改革动真格——

把实干家大胆用起来

  □ 本报记者 王新蕾

  4月1日12时8分,中国重汽第30000辆汕德卡驶下生产线,标志着国内高端重卡迈上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与此同时,中国重汽一季度各项指标圆满完成预算,实现首季开门红。
  不仅如此,在企业生产车间,机器运转声、叉车鸣笛声、对讲机交流声此起彼伏,虽有高强度的生产任务,但员工心气十足,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车间就是战场,岗位就是阵地!”
  近日,记者走进中国重汽,不仅被一辆辆世界领先的“巨无霸”震撼,更被企业涌现出来的生机活力所感染。而后者,与中国重汽集团的一项干部制度改革密切相关。
  记者了解到,这项改革涉及人数之多、规模之大、透明度之高,在中国重汽历史上绝无仅有。
  通过竞聘,中国重汽集团中层干部从329人减少到228人,平均年龄从50.1岁降到46.4岁。142名70后、80后走上了中层干部职位,一支“年轻干部唱主角”的团队登上企业管理的舞台。
  改革效果立竿见影。数据显示,中国重汽一季度累计生产汽车8.76万辆,同比增长8.31%;销售汽车8.36万辆,同比增长16.4%,产销创单季历史新高。出口占行业市场的46%,继续保持国内重卡行业出口第一;实现营业收入306亿元,同比增长19.4%;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7亿元,同比增长72.6%。
  探究这项改革的缘起,还要回到去年。
  2018年,山东重工和中国重汽实施战略重组,新班子首先提出了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全系列商用车集团的发展目标。
  自2018年9月上任以来,山东重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提出了“中国重汽改革十条”,核心就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市场化人才竞争机制。
  “这次改革,首先从干部突破,目的是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问题、公平竞争的问题、梯次发展的问题。”谭旭光认为,“干部公开竞聘就是把那些想改革、谋事业、善经营的实干家大胆用起来,把那些有思路、有闯劲、有潜力的年轻人加快提起来,为担当者担当,让有为者有位,向不为者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通过公开竞聘走上中层领导岗位的年轻干部,中国重汽品牌管理部副部长朱学艳对记者说:“如果论资排辈的话,我可能没有这种机会,但是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我获得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重汽一直存在正式工和派遣工两种身份。这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简化派遣工转正程序,建立人员晋升和退出机制。”中国重汽集团组织与人力资源部部长刘景贵介绍说。
  伊九才是中国重汽集团卡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装一部的一名派遣制员工,对于企业正在进行的人事改革,他有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次改革,我们派遣工看到了转正的希望。只要工作努力、活干得好,就有机会转正,我们的干劲更足了。”
  改革打破利益藩篱,改革激发企业活力,改革营造干事氛围。短短几个月,中国重汽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一支面向未来发展的年轻人才队伍已组建完成,开始为实现全系列商用车全球领先的战略愿景发力。
  “不管是潍柴还是中国重汽,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改革,而是时代的快速发展倒逼我们必须改革。”谭旭光表示,“成功上岗不等于一劳永逸、永远不变,下一步,每人都要在工作中时刻接受考核、接受监督、接受考验,我们每年将按照KPI考核进行优胜劣汰,循环式优化干部队伍。”

立即打开 权威 价值 品质 第一时间阅读大众日报